1926年製造出機械電視系統,在之後的紐約世界博覽會首次展示彩色電視圖像, 蘇格蘭發明家貝爾德他的新發明本世紀的人類生活和資訊傳播產生了重大影響
電視工作的三個基本要素:
1.把圖像分解成像素,逐個傳輸。
2.像素的傳輸逐行進行。
3.用畫面傳送運動過程時,許多畫面快速逐一出現,在眼中這個過程融合為一。
這是以後所有電視技術發展的基礎原理,甚至今天的電視仍然是按照這些基本原則工作的。
尼普可夫圓盤 |
一個偶然的機會,英國發明家約翰•貝爾德看到了關於尼普可夫圓盤的資料。尼普可夫的天才設想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
尼普科夫盤 |
他立刻意識到,他今後要做的就是發明電視這件事。
於是,他立刻動手作了起來。
正是對發明電視的執著追求和極大熱情支持著貝爾德
1924年,一台凝聚著貝爾德的心血和汗水的電視機終於問世了。
這台電視利用尼普可夫原理,採用兩個尼普可夫圓盤,首次在相距4英尺遠的地方傳送了一個十字剪影畫。
貝爾德(1888-1946)英國發明家。1926年製造出系統。 |
後來“貝爾德電視發展公司”成立了。隨著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改進,貝爾德電視的傳送距離有了較大的改進,電視屏幕上也首次出現了色彩。
貝爾德本人則被後來的英國人尊稱為電視之父。
幾乎就在同時,德國科學家卡羅魯斯也在電視研製方面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1942年,卡羅魯斯小組(包括兩名科學家,一名機械師和一名木工),造出一台設備。
這台設備用兩個直徑為 1 米的尼普可夫圓盤作為發射和接收信號的兩端,每個圓盤上有48個1.5毫米的小孔,能夠掃描48行,用一個同步馬達把兩個圓盤連接起來,每秒鐘同步轉動10幅畫面,圖像投射到另一台接收機上。
尼普可夫圓盤 圖/擷取自影片 |
他們稱這台機器為大電視。這台大電視的效果比貝爾德的電視要清晰許多。但是,他們從未進行過公開表演,因而他們的發明鮮為人知。
不同國度的科學家幾乎同時做出了類似發明,這充分說明了機械電視的發明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是人類在自然界面前擁有創造力的一個見證。
1928年,“第五屆德國廣播博覽會”在柏林隆重開幕了。在這盛況空前的展示會中,最引人注目的新發明——電視機第一次作為公開產品展出了。
從此,人們的生活進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
機械電視 |
然而,不能否認,有線的機械電視傳播的距離和範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簡直無法再現精細的畫面。
因為只有幾分之一的光線能透過尼普可夫圓盤的孔洞,為得到理想的光線,就必須增大孔洞,那樣,畫面將十分粗糙。
要想提高圖像細部的清晰度,必須增加孔洞數目,但是,孔洞變小,能透過來的光線也微乎其微,圖像也必將模糊不清。
機械電視 |
機械電視的這一致命弱點困擾著人們。人們試圖尋找一種能同時提高電視的靈敏度和清晰度的新方法。於是電子電視應運而生。
電子電視
1906 年,布勞恩的兩位執著的助手真的用這種陰極射線管製造了一台畫面接收機,進行圖像重現。不過,他們的這種裝置重現的是靜止畫面,應該算是傳真係統而不是電視系統。1907 年,俄國著名的發明家羅辛也曾嘗試把布勞恩管應用在電視中。他提出一種用尼普可夫圓盤進行遠距離掃描,用陰極射線管進行接收的遠距離電視系統。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英國電氣工程師坎貝爾·溫斯頓,在1911 年就任倫敦學會主席的就職演說中,曾提出一種令人不可思議的設想,他提出了一種現在所謂的攝像管的改進裝置。他甚至在一次的講演中幾乎完美無缺地描述了今天的電視技術。可是在當時,由於缺乏放大器,以及存在其它一些技術限制,這個完美的設想沒有實現。
陰極射線管 圖/維基百科 |
俄裔美國科學家茲沃雷金,開闢了電子電視的時代。茲沃雷金曾經是俄國聖彼德堡技術研所的電氣工程師。早在1912 年,他就開始研究電子攝像技術。1919 年茲沃雷金遷居美國,進入威斯汀豪森電氣公司工作。他仍然不懈地進行電子電視的研究。1924 年茲沃雷金的研究成果——電子電視模型出現。
茲沃雷金稱模型的關鍵部位為光電攝像管,即電視攝像機。
光電攝像管 圖/維基百科 |
遺憾的是,由於圖像暗淡,幾乎同陰影差不多。1929 年矢志不渝的茲沃雷金又推出一個經過改進的模型,結果仍然不很理想。美國的ARC 公司最終投資了5 千萬美元,1931 年茲沃雷金終於製造出了令人比較滿意的攝像機顯像管。同年,進行了一項對一個完整的光電攝像管系統的實地試驗。在這次實驗中,一個由240 條組成的圖像被傳送給4 英里以外的一架電視機,再用鏡子把9 英寸顯像管的圖像反射到電視機前,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
圖 /維基百科 |
隨著電子技術在電視上的應用,電視開始走出實驗室,進入公眾生活之中,成為真正的信息傳播媒介。1936 年電視業獲得了重大發展。這一年的11 月2 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播出了一場頗具規模的歌舞節目。
這台完全用電子電視系統播放的節目,場面壯觀,氣勢宏大,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同年在柏林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導,更是年輕的電視事業的一次大亮相。
圖 /維基百科 |
當時一共使用了4 台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佐爾金發明的全電子攝像機。這台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 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 公斤,長2.2 米,被人 們戲稱為電視大砲。
1936年第十一屆柏林奧運會各國運動員入場式 |
這4 台攝像機的圖像信號通過電纜傳送到帝國郵政中心的演播室,在那裡圖像信號經過混合後,通過電視塔被發射出去。柏林奧運會期間,每天用電視播出長達8 小時的比賽實況,共有16 萬多人通過電視觀看了奧運會的比賽。那時許多人擠在小小的電視屏幕前,興奮地觀看一場場激動人心的比賽的動人情景,使人們更加確信:電視業是一項大有前途的事業,電視正在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員。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